高新区打造高质量“一站式”人才人事公共服务窗口。记者赵伟摄
近日,“2023年(第六届)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”揭晓,昆明高新区报送的《充分发挥“四链”融合新优势 着力开辟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》成为30篇最佳案例之一,标志着昆明高新区积极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探索、新经验、新成果得到认可。
近年来,高新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科技、产业和人才相互依托、互为支撑,积极探索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,激活创新链、盘活资金链、服务产业链的“四链”融合发展体系,开辟一条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
“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”
畅通“科技研发—成果转化—产业落地”的全过程创新链条,才能构建相匹配的人才链条。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,充分发挥216个各类创新平台载体作用,形成“156个技术中心+4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+13个众创空间+7个孵化器+N个创业园区”的全链条平台载体,连贯人才平台载体;组织上下游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协同创新;借助与云南呈贡大学城相邻优势,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共建昆明闻泰数字产业学院等方式,促进产学研合作;高位承接省、市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,做强科技成果转化、政产学研合作、智慧网络服务、创新创业文化、高层次人才关爱、人才柔性引进6个平台,联动人才研发成果转化。
坚持把产业和人才放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,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成长规律,下好产才融合“一盘棋”。高新区围绕生物医药、贵金属新材料和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,精准开展产业项目引才;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、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,建立储备库,引导重点企业构建创新载体,拓宽人才成长通道;抓好“内育外引”人才体系建设,以人才工作创新服务产业转型、加快发展,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,强化人才培育。
高新区坚持“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”理念,全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项目。高新区“真金白银”落实人才政策,2022年,投入全社会R&D经费16.5亿元,同比增长25.6%,高于昆明市19.5个百分点,共兑现招商引资和人才产业扶持资金4亿多元;真抓实干优化人才环境,在出行最便利、生活最方便、创新创业要素最聚集的核心地段新建318套人才公寓;建立“移动政务驿站”“智慧政务超市”,做到“马上办”“码上办”;搭建政务通、商务通、生活通、科技成果转化“三通一转”人才服务平台,打造高质量“一站式”人才人事公共服务窗口,用心、用力、用情帮助企业人才解难题。
人才赋能高新区经济发展
高新区把握当前区域人才竞争的新动向、新规律,做好区域人才工作,赋能经济发展。从2016年到2022年,高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增加60%,现有留学归国人员170余人,同时吸引一批外籍专家到园区创新创业。云南省认定的10户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企业中,高新区有4户。全省新建5个云南实验室,其中云南贵金属实验室、云南大观实验室、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、云南疫苗实验室在高新区。
产业集群获评“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”。高新区的经济总量、产业规模在全省园区中领跑。2022年,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039.6亿元,以占全市7.8%的规上工业企业,为全市贡献了20%的规上工业产值;以占全市0.44%的国土面积、占全市3.1%的人才总量,为全市贡献了5.74%的GDP。
高新区人才研发成果不断转化,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32件,占全市的9.5%,科技创新主体助力园区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;三七系列、天麻系列、灯盏花系列、青蒿素系列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“云药”产品,年销售收入接近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的60%;贵金属化学品领域一系列重点科研成果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为我国贵金属化学品及催化剂实现进口替代,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作出贡献。
高新区人才品牌不断打响,打造海源文化地标,推出海源大讲堂、海源读书会、海源故事会三张人才活动“名片”;牵头搭建“云南省人才服务联盟”,将云南各州市及省、市有关部门、人才服务机构组成优势互补、相互合作、资源流动的开放式联合体,实现人才工作“千里边境线,服务一条链”。 记者郭曼报道
本站转载文章和图片出于传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权异议,请在3个月内与本站联系删除或协商处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网"的文章未经本站授权,不得转载。爆料、授权:news@ynhouse.com。
热门评论